尊敬的苟子虎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对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托管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平安建设的关注研究和对民政工作的关心支持!现就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对建议的总体意见
您提出的建议立足基层实际,聚焦社会关切,对防范化解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凤县先行先试的集中托管模式成效显著,为全市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对全市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履行政府扶贫济困、兜底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能。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民生保障的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为民爱民”理念,用足用活现有惠民便民政策,全力保障困难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生存发展权益,积极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减少了肇事肇祸事件(案件)的发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兑现奖补政策,落实家庭管护责任。根据宝鸡市人民政府转发市综治办等部门《关于落实易肇事肇祸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的意见》(宝政办发〔2017〕22号)文件精神,市民政局对录入卫健、公安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危险性等级评估三级(含)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落实监护责任,监护人监护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每年2400元。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资金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发放。2024年,全市共为3004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发放补贴613万元,有效落实监护责任,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减少了肇事肇祸类事(案)件的发生。
(二)加强街面巡查,提升救助管服能力。充分发挥民政救急难的作用,加强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强化街面巡查、站内照料、送医救治和寻亲安置,对流浪乞讨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转送至专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康复和救助,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和融入社会,提高了城市文明安全指数。同时将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助推社区康复,扩大服务覆盖面。社区康复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自2021年起,我局联合卫健、财政、残联等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关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的通知》等文件,积极争取中省资金900余万元,现已建成10个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正在实施期1个(陈仓区),主要为辖区内居家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2024年底,项目县区覆盖率达到了75%,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50%以上。
(四)聚焦特殊群体,探索集中托养路径。近年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医治和养护这一难题。通过多次对全市6个专业医疗收治机构和3个县区敬老院的收治能力、治疗水平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考察调研,2021年,市民政局决定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方式在全省率先试点。经过调查,全市农村特困人员中患有精神障碍的共有839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有207多人,其中141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集中托养,其余66名精神障碍患者我们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经过招投标,入住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进行日常治疗、养护和康复,实现了“解救一人,解脱一家,和谐一村”的目标,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
(五)规范服务管理,优化集中托养模式。随着精神病托养机构的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特困供养精神病患者集中托养工作,2024年,我市在前期凤县德益精神病院集中托养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募了9家精神专科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的方式,遴选了4家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卫生机构全面承接农村特困分散供养精神障碍人员社会化托养服务,制定了合作协议模式,安排县区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签订集中托养协议。通过托养服务的开展,分散供养中有托养意愿的精神障碍人员将得到专业的治疗、规范的康复和悉心地照料,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分散供养精神障碍人员在宝鸡天佑康复医院 8人,宝鸡市康复医院24人,凤县德益康复医院136人,眉县第三医院32人。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试点效能。市民政局高度重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将持续推动农村特困严重精神精神障碍患者托养服务工作,严格落实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责任。一是加大资金保障。市民政局优先将其纳入“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省级项目库,争取省级资金支持。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协调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口帮扶,派驻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内培训凤县医护及管理人员50人次;支持医院接入全市精神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诊疗数据互联互通。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市上遴选的4家精神病托养机构进行检查,不断规范康复、医疗和管护方式,落实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措施,定期考核评估,建立竞争机制,夯实管护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深化社会协同,构建共治格局。一是推广“凤县模式”,计划2025年下半年召开全市现场会,总结凤县经验并向其他县区推广,重点在山区县布局集中托管机构。二是通过各类媒体,积极宣传特困精神病患者集中托养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动员符合条件的特困精神病患者积极参加集中托养,坚决消除安全风险点,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工作需多部门协同发力,齐抓共管。除民政部门外,卫生健康部门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促进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工作有机衔接;残联促进相关服务与残疾人康复工程、托养服务、就业服务等同步推进;财政部门提供资金保障等。建议由政法部门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遇到的难题,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全链条服务管理体系,切实织密织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安全防护网。
(三)凝聚多元力量,助力托养救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慈善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关注特殊群体,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定向捐赠、结对帮扶等形式,为托管患者提供生活物资援助、医疗费用补充、康复设备购置等支持。同时,联合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公益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精神障碍群体的认知与包容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帮扶特殊人群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托管患者的生活保障水平与社会融入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焦群众关切和现实需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好惠民便民政策,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挖掘内部潜力,拓宽服务渠道,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把残疾人生活需求做为心上事、手中事、份内事,积极推动我市平安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回复您能满意!我们将持续推动建议落地见效,切实筑牢社会安全底线,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宝鸡市民政局
2025年6月23日
(联系人:罗婉春,电话:3260557)